王大志,2022级音乐学院表演艺术专业学生,创办郑州那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。
2024年,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表演艺术专业2022级学生王大志带领团队研究的《万年新声——新技术赋能贾湖骨笛重获新生》项目,荣获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二等奖。该项目创造性运用3D打印技术,攻克了贾湖骨笛复原三大难关:
1. 精准建模: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,对馆藏贾湖骨笛进行CT扫描,建立0.01毫米精度的三维数字模型库
2. 材料革:研发仿鹤骨生物复合材料,通过纳米涂层技术实现声学性能优化,复原笛音误差率<3%
3. 智能生产:开发自动化3D打印系统,单支骨笛制作周期从30天缩短至6小时,成本降低至传统手工复制的1/20
团队创新性提出"数字文物活化五步法"(扫描建模-声学模拟-材料研发-智能生产-场景应用),相关技术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,被河南博物院纳入"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"。
2022年9月,王大志注册成立郑州那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,构建起完整的贾湖骨笛文化产业链:
产品矩阵
教育端:开发"骨笛创客套装"(含3D打印笔+数字模型卡),进入全省127所中小学科学课
-文创端:推出"新石器音乐盲盒",内含不同音阶骨笛+数字藏品,月均销量突破3000套
-演艺端:创作《笛动八千年》沉浸式剧场,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驻场演出
商业模式
B2B2C模式:与河南博物院共建"数字文物共创中心",分成文创销售收入
-D2C直销:抖音店铺"九千岁笛坊"粉丝量达23万,复购率38%
技术授权:向3家文博机构输出3D打印解决方案,单项目创收超20万元
该项目的成功源于河南职院"三个融合"育人机制:
1. 课程重构
- 将《非遗数字化》《文化项目管理》纳入表演艺术专业必修课
- 开发"文物活化工作坊",实行"考古专家+表演艺术家+工程师"三导师制
2. 实践突破
- 开放3D打印实验室进行200小时/人的专项实训
- 对接贾湖遗址博物馆建立校外实践基地,完成43件文物数字化项目
3. 生态共建
- 引入河南省文旅投资集团作为创业合伙人,搭建"文化科技众创空间"
- 建立"创新成果转化基金",学生可获项目净利润30%的分红权益
"通过这个项目,我深刻理解了表演艺术不仅是舞台艺术,更是文化传播的媒介。"王大志表示,公司正研发"AR骨笛教学系统",计划2025年开展全国巡展,让九千年前的文明之声在世界回响。